close

  記者楊楓 向潔
  小丫頭吵要“漂亮”冥房
  清明節到,掃墓人群中也有不少孩子的身影。在祭掃過程中,孩子若問到關於“死亡”的問題,作為家長你怎麼回答?“人為什麼會死?”、“人死了會去哪裡啊?”、“我什麼時候會死啊?”、“我死了以後還會不會活啊?”……
 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,不少帶著孩子祭掃的父母十有八九會面臨孩子關於“死亡”話題連珠炮般的提問,“真是越問越讓人崩潰,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!”8成家長怕犯忌諱,只能粗暴地讓孩子住嘴,威脅孩子不讓他們再提“死”字。
  尷尬
  為先祖掃墓遇忌諱
  到陵區去給先祖掃墓,看到別人買紙糊的洋樓,5歲的女兒覺得“漂亮”吵著要給自己買一個。日前,周女士一家前往睡虎山陵園掃墓,女兒的“不懂事”鬧得一家人心裡不痛快。周女士稱,3日上午,她帶著女兒陪父母去睡虎山陵園給祖父母掃墓。一路上,許多小商小販正在兜售祭祀冥品,什麼紙糊的麻將、香煙、小車、洋樓等等應有盡有。文明祭掃,他們只買了一籃菊花。看到有人抬著紙糊的洋樓路過,5歲的女兒被吸引住了,“這個小房子好漂亮啊,我也想買一個,我們可以住在裡頭躲貓玩……”“莫瞎說呀,趕快呸掉!”女兒話沒說完,就被孩子奶奶厲聲打斷。女兒不知所以然嚇得大哭起來。
  為了安撫女兒,周女士只好用孩子能聽懂的話來勸說,“那些小車、洋房很貴的,要攢很多錢才能買得起。而且,那不是給我們住的,是給死去的親人住的。”
  “人死了會去哪裡呀?我什麼時候死呀?……”女兒越說越離譜,周女士趕忙捂住女兒的嘴,一旁的父母已經是怒不可遏。“太犯忌諱了!”周女士坦言,一到清明節,生與死仿佛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。她很明白孩子不過是好奇,可如何解釋真的很為難。
  聽說人老了就會死
  七齡童頓覺“活著沒意思”
  “不解釋不好,解釋了感覺更錯!”這是帶著7歲兒子掃墓後孫先生的感慨。
  孫先生上周末帶妻孩到石門峰給祖父母掃墓,“之前孩子太小,怕他害怕,一直沒帶他來過”,滿以為孩子大了,掃墓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陰影,但父子倆關於“死亡”問題的“探討”,讓孩子瞬間崩潰。
  掃完墓,兒子問孫先生:“祖奶奶祖爺爺是怎麼死的?”孫先生很直接地回答“老死的”。兒子接著問:“人老了是不是全都會死?”。孫先生回答“是的”。兒子又問;“那你們都會老死,我也會老死嗎?你們死了還會不會活?”孫先生又十分乾脆地回答;“人人都會老死,老死了就都不會活了。”兒子聽後,瞬間就崩潰地哭起來。
  妻子一個勁地埋怨孫先生解釋得太直接了,嚇到了孩子。孫先生認為,反正遲早就會告訴孩子的,想一些謊言欺騙孩子還不如直接告訴他,接受了就好了。沒想到兒子這一周以來,經常愁眉苦臉,做什麼都打不起精神,情緒十分低落。孩子對孫先生說:“反正我將來都會老死了,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,上學、看書、吃飯有什麼意義?”。面對兒子的疑問,孫先生哭笑不得,沒有想到給孩子解釋“死亡”,反而適得其反。
  調查
  八成家長不敢提“死”
  逼問下只能匆匆帶過
  “死亡”在孩子們心中是什麼概念?家長們又是如何給孩子解釋“死亡”的?記者隨機採訪了80多名幼兒、小學生及部分家長。七成孩子能模糊說出清明節的大概意義,對“掃墓”和“踏青”,大部分孩子更期待後者。
  關於死亡,孩子們的說法各有不同:
  “什麼是死亡?從沒想過這個問題。我想就跟《植物大戰僵屍》一樣,要去打仗吧。”
  “死亡就是……就是像馬航一樣,飛著飛著人就不見了。”
  “沒考慮過這個問題。死亡應該就像雷鋒、孫絡絡一樣,肉體沒了,靈魂還在。”
  “死了就會變成星星了。”
  “人死了我們就看不見他了,但他還能在天上看見我們。”
  “死了就是搬到一個很小的房子里,裡頭沒陽光,很孤單很寂寞。”
  家長們大多相當避諱“死”字,他們這樣“美化”死亡:
  “靈魂想要離開肉體,回到天空中去”
  “‘死’就是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,那裡很美,但現在你還不能去。”
  “死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。”
  “就是另外一個國度去了,去了之後,就不能回來了。”
  “XX(去世的人)享福去了。”
  絕大多數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讓他們提關於死亡的話題,他們對死亡的理解更多是來自影視作品和書籍,以及在學校接受的一些關於愛國英烈的主題教育。50位家長中,有8成都怕犯忌,在孩子面前不提“死”字,孩子逼問,才委婉地“美化”一下,匆匆帶過。
  現狀
  “死亡教育”舉步維艱
  “適當進行死亡教育有必要。”江漢區“十大魅力教師”、衛星村小學美術教師邱丹說,她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一個學生給她留下深刻印象。有一次上美術課,她教學生們畫《不一樣的樹》。別的同學畫出了千姿百態的樹,有個叫昊昊(化名)的男生卻畫滿了墳頭,整個畫面色調灰暗無光。課後,她找昊昊聊天,得知昊昊的媽媽去世了,爸爸將他交給爺爺奶奶帶,他很難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。他十分懷念媽媽,每年清明節去給媽媽掃墓,可滿山的墳頭在不斷提醒他,媽媽的離去令他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孤單的一個人。
  學校能不能開展“死亡教育”?“有一定難度,有家長認為這麼做可能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。”市育才二小一位老師直言,他曾經作過一次嘗試,讓學生寫下心中摯愛的人的名字,然後逐一划去,划去便意味著死亡。不一會兒,教室里哭成了一片,“老師,我捨不得我奶奶”,“老師,我不要媽媽離開我”……從小到大,孩子們無憂無慮成長,父母親人疼愛著他們,沉重的氣氛令他們無所適從,同時也領悟到親情的可貴。他認為通過“死亡教育”,孩子們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,找到人生積極奮鬥的目標,很多教育專家和家長也對此表示支持,但也有家長認為不妥。後來,他預設的“向遺體告別的禮儀”一課也不了了之。
  記者探訪多所我市幼兒園、小學發現,鮮有將“死亡”問題擺上課堂討論的學校。不少老師都認為,還是要以“正面”教育為主,比如上一些以生態、環保、安全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,讓孩子熱愛生命、珍惜生命。
  專家支招
  用“生命教育”
  “既然‘死亡教育’有爭議,可以正面開展‘生命教育’。”武漢常青實驗小學資深班主任龔亞榮表示,受傳統思想影響,中國人很忌諱談“死”。國外有很多學校把“死亡教育”列入教學內容。如是出於對孩子的呵護而絕口不提“死”這種現象,一旦意外發生,孩子心理上恐怕會受到更大的創傷。去年班上有個孩子家裡發生變故,媽媽在一場車禍中意外身亡,當時孩子就在現場。孩子一直把自己裹在房間的窗帘里不說一句話。後來,她和班裡的幾位媽媽組成“愛心媽媽團”,輪流去開導孩子,護送其放學。起初大家都迴避跟孩子談媽媽去世的事,生怕令孩子的心靈再次受到傷害,但孩子總是鬱郁寡歡。為了幫孩子打開心結,她想到“日記療法”,鼓勵孩子把想說的話都寫下來。
  那一天,孩子寫下這樣一句話:“我的‘女神’媽媽永遠離開我了,我十分想念她。”看到這一幕,龔亞榮覺得孩子敢於面對現實了。她又跟孩子進行了一次深聊,在班上開展了“珍愛生命,過好每一天”的主題班會。一年過去了,那個孩子走出了媽媽離世的陰影,變得獨立、陽光起來。
  鏈接
  國外的“死亡教育”
  美國:很多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課程。在“死亡課”上,一些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會跟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。
  英國: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“死亡和喪失”課程,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。
  日本:近年來,日本出版界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日漸增多,其中有部分是針對孩子的,比如《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死》等。  (原標題:清明,怎麼給孩子解釋“死亡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ddpfsrnpbg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